曾国藩论为官之道

来源: 横山区纪委      作者:王成炜     发布时间:2018-05-10    浏览次数:

使用Ctrl M可保存网页为图片

居官为宦的人,许多人走向失败。有的原因很清楚,无非是贪赃枉法、卖官鬻爵等,有的却是不明不白稀里糊涂被罢免官职。其“软原因”无外乎与上司同僚关系处理得是否好,做事是否与时代合拍等,但“硬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曾国藩总结古代高官失败的原因时,归结为四个方面:即昏、傲、贪、诈。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过去曾把居官四败、居家四败写在日记中自警。现在怕时间久而遗忘,再次写在这里。与前次稍有不同。居官四败是“昏、傲、贪、诈”即昏惰任下的人败,傲狠妄为的人败,贪鄙无忌的人败,反复多诈的人败。”居家四败即“妇女奢淫之家败,子弟骄怠之家败,兄弟不和之家败,侮师慢客之家败。”认为一个走向仕途的人家不违犯这八败,就会做的长久。

曾国藩认为,要居官有成必须力戒“昏、傲、贪、诈”四败。欲不昏惰任下,必须做到“明”,尤其是知人之明。他在1853年给吴文鹣的信中说:您说的“选择贤人委以重任,听其言而察其理”这两句话,因我阅历尚浅,实行起来难免把握不准而失去良才。不过我今年在省里,在下辖的武职官员中特别赏识塔齐布这个人,实在是目前军营风气不好,官兵们遇事退缩,行为虚浮,漫不经心,无所作为,骄纵涣散,如同撮合起来的泥沙不能当饭吃,令人又是叹气又是痛恨,求得一个像塔齐布这样热血澎湃、立志杀敌的人,实在很难,因此我才倍加器重屡加赞赏。除他之外,我也缺乏可以信赖的心腹。至于那些不受我肯定的人,则是人人对之斥骂唾弃。有些人想要混淆黑白颠倒善恶,将大才、小才各种人才混为一谈,那么依我这不够宽大的胸怀,对此实在不能容忍。造成今天整个社会的动乱,只因为人们混淆是非,万事漠不关心,才使得志士贤人灰心丧气,偷奸耍滑之徒洋洋得意。

知人之明,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才,才能做到事业兴旺。因此曾国藩在军命将,说某人可为营官;某人可为大帅,某人福薄、当以死难著名;某人福寿,当以功久终。皆一一应验。如他保举塔齐布说“将来如打仗不力,臣甘同罪”。后来塔齐布果然屡立功勋,战死沙场。还如说左宗棠“才可独当一面”,李鸿章“才大心细劲气内敛”,沈葆桢“器识才略,应堪大用”皆无不有所应验。知人之明,部下就不敢胡作非为,一意孤行。曾国藩对陈国瑞问题的处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曾国藩剿捻之初,认为陈国瑞率僧军残部驻扎济宁,力量过于薄弱,遂把刘铭传也派到济宁,驻守济宁的长沟集。陈国瑞向来暴虐,向不把湘、淮两军放在眼里,此次见刘铭传驻扎长沟,十分憎恶,又见刘铭传军配备着先进的洋枪,早已羡慕备至,遂产生了抢夺的念头。于是陈国瑞率兵突过长沟,见人就杀,见枪就夺,连杀数十人。刘铭传闻讯后十分恼怒,发兵将陈国瑞团团围住,将陈国瑞的亲兵全部打死,将陈国瑞囚禁起来连饿三天,直到陈国瑞告饶为止。回去以后,陈国瑞恶人先告状,向曾国藩控告刘传铭,刘传铭也不甘示弱。于是两人便在曾国藩面前打起官司。曾国藩对陈国瑞的蛮横、骄纵早有耳闻,今目睹所发生的火并事件,也深怨陈国瑞。于是曾国藩便在陈国瑞禀帖上,历数其半生的功与过,并劝其悔过自新,最后与之约法三章:裁军、设防、官衔去‘钦差’字样。无奈,陈国瑞却矢口抵赖。曾国藩便对其进行了三次参奏,终使陈国瑞受到了被撤去帮办军务,虢去黄马褂,责令其戴罪立功的处罚。这样,陈国瑞不得不向曾国藩认错,并立即服从曾国藩的调遣,再也不敢一意孤行了。

至于那些傲狠妄为如安禄山、贪鄙无忌如何和珅,反复多诈如李林甫等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曾国藩的为官不败,可以说和他的用人之明、谦谨清廉、坦荡至诚等准则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