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焦裕禄同志的敬仰和追思,我又从书柜中找出《穆青文集》,再一次逐字逐句地去读《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许多年前的情景仿佛重现,一个高尚的人,一篇好文章,一段感人肺腑的播音,堪称当代中国新闻宣传“三位一体”的绝唱。他,还是那么亲切,还是那么真实,较之二十多年前,我的心里又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56年前,焦裕禄比现在的我小4岁。他是县委书记,顶风冒雪来到水、沙、碱“三患”肆虐的兰考县。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一个县委书记在一群党员干部中的位置,在人民群众中的份量。领导者,领即为首,导为方向。做了县委书记,他没有去想吃什么饭,坐什么车,住什么房。他很清醒地看到,在困难面前,要的是能够带领百姓克服“三患”的“主心骨”。“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在水雪交加的兰考火车站,他指着在场的县委员们说“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我们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意识、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官椅上的焦裕禄,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信仰,没有丢下自己的良知。他对党和人民给予他的信任毕恭毕敬,如履薄冰。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在身体,儿女和私欲面前,他没有将心里的天平做斜于私利的一端,“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持领导全县人民,营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就是那么一个面黄饥瘦的中年男子,是什么赋予了他如此的勇气与坚韧。是他的内心,是他的群众情怀,让他能够拖着病体,为人民办事,为党和国家尽责。从这些话语和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出,焦裕禄同志的政治是坚定的,他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前面是清醒的。环顾当下,我们千万不能坐视社会发展的许多“阴暗面”于无睹,必须要不断地警示自己,我们是做了不少,但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与我们的政治信仰相比,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每当兰考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焦裕禄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等他们赶到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杰看见焦裕禄就吃惊地问:“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焦裕禄端着手里的棍子说:“就坐这条船来的”。到吃饭的时候了,李广杰要给焦裕禄派饭,焦裕禄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焦裕禄没有吃老百姓的饭,他说着就又向风雨中走去。他给老百姓留下了什么印象,他是党员,是县委书记,更是一个高大、坦荡、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现在时代变了,物质丰富了,只要党员领导干部给群众办了好事,群众是记得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创新的基础来自于长期的实践,在倡导创新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不尚空谈,是实实在在地干工作,解难题,少讲些成绩,多一些对客观事实的观察、体验和分析,这样于我们的工作会更好。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屈指算来,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4年了。他在兰考的时间并不长。从1962年12月到1964年5月,三个年头,18个月,但“他没有死,他还活着”,就是这短短的8个字,却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早就死了”。文章是可以有暇疵的,人都是有缺点的,但一个人,一篇文章,在几十年的岁月里,依然会让人引起强烈的共鸣,是非常之珍贵的。不是从群众中走来的党员干部是不会成长为焦裕禄的,不是从群众中走来的穆青,也不会写出如些的文章的,不是从群众中走来的齐越,也是不会读得那么让人感同身受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定性。抛开历史的、时代的局限,让我们去追思“焦裕禄”式的党员干部,不管是牛玉儒,还是孔繁森,在他们身上,最为耀眼的,不是职务有多高,资历有多深,贡献有多大,而是他们留在人民群众中的份量有多重。只有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心里才会有你;只有时刻为百姓干事,百姓才会拥护你的领导。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是我们对焦裕禄书记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