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守林为榜样 弘扬廉洁之风

来源:堆子梁镇纪委      作者:王亮     发布时间:2023-02-02    浏览次数:

使用Ctrl M可保存网页为图片

上世纪60年代,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飘扬起一面全国农业战线上的旗帜,这面旗帜就是带领定边县堆子梁公社小滩子大队社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大打农业翻身仗的小滩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守林。

李守林儿时随父兄逃荒至定边县小滩子村,他从小历经磨难,练就了一番吃苦耐劳的本领。他带领群众移沙治碱、植林辟路、打井灌田、发展产业,苦干实干三十余年,把一个黄沙滚滚、盐碱茫茫的小滩子村变成了一片沙漠绿洲、沃野良田,在国家困难时期不仅摘掉了吃返销粮的帽子,而且破天荒地给国家贡献余粮,在特殊时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李守林一片赤子之心,立志在家乡的沙窝子里大干一场,他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人民群众和小滩子村的后代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小滩子村地处陕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地带,毛乌素沙漠的南缘,一年四季黄沙漫天。1951年冬天,他带领当地村民在“地坑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贫”的艰苦环境中打出沙漠里的第一口水井,让这个以沙漠和盐碱著称的荒漠看到了一丝绿的希望。从此,他组织村里的28户穷苦人家,成立造林互助组,走上了与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道路。 没有文化,没栽过树、更没有一分钱的资金,他们用节约下来的口粮,用人背、驴驼往返80多里到靖边县柳桂湾换树苗,每天天不亮出发,深夜才回家。由于没有经验,几场大风后,植好的树苗有的被风吹了出来,有的被埋了进去。他们打起精神,在沙窝子里继续战斗,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探索,用柴草一框一框把沙地分开,先简单固定流沙,再挖坑栽设障蔽沙柳,然后栽上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滩子村终于奇迹般地造出了流沙里的第一片林。就这样,他们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坚持年年造林,使小滩子村的林木越来越多,1954年,全村已有林3000多亩,小滩子村这个沙窝窝终于充满了绿意盎然的生机。              

风沙治住了,环境改善了,但难题又摆在了李守林的眼前。小滩子村东边是无边无垠的黄沙梁,西边是白茫茫的盐碱滩。干旱和耕地土质差仍然严重制约着小滩子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李守林决心排除干旱、改造土地,在粮食稳产高产上下功夫。沙漠里缺水,要寻找水源就必须打井。他又组织了一支30多人的打井突击队开始打井。他们排除万难,一口气打了27眼井,可灌溉1500多亩,粮食的产量比解放前提高4倍多。在打井的同时,全村男女齐出动,搬掉100多个沙丘拉沙造地,发展水地1400多亩。为了改良土壤,全村男女劳力一起上手,推车往返10多里地拉土改善耕地,人人争先恐后,一路小跑,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李守林坚持和社员们一起干,从不停息,还不时的指挥着整个场面,胃病犯了就用车杆子顶着肚子,继续推着车子前行。就这样他们一干就是几年。这几年的奔跑,使耕地面积不断增大,产量大幅度提升,全村人均一亩水地,不仅生活有了保障,而且外面困难户也到村里借粮吃。

从李守林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很多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他一生只为治沙的朴素思想深刻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们要像李守林一样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我约束力,提高自我警省力,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才能保持思想警醒,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住各种诱惑,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古语有云:“荣华富贵是云烟,淡饭粗茶比蜜甜。勤政为民心坦荡,清风两袖守清廉。”我们要不忘初心,严守纪律,筑牢思想根基,自觉抵制不良的思想侵蚀。从廉洁自律做起,始终坚持执行党的各项廉政建设规章制度,争做廉洁的共产党员,锐意进取,实践创新。用宪法和法律约束自己,也用党章和党的纪律规范自己,特别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像李守林一样安于做好本职工作,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记住自己的初心,不忘自己肩负的使命,在工作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树立廉洁自律意识,积极进取,要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在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编辑:张慧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