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印发《进一步厉行节约过紧日子的十条措施》,从办公用房、公务用车、政府采购、日常办公、节粮爱粮、集中统一管理等十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旨在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成为习惯。
能否过好紧日子,是检验一个地方、一个部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试金石”。当前,一些机关食堂、公务接待中的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办公用品、水、电等的日常支出没有严格控制……长此以往,将导致资源浪费、办公成本增加。
事实上,“过紧日子”并不是一个新生词汇,而是一直贯穿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是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赓续与传承。井冈山时期,革命根据地军民靠着糙米、野菜和清水南瓜汤充饥,同心奋斗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长征时期,战士穿着草鞋攻破了一道道“娄山关”“腊子口”;延安时期,共产党人边生产、边打仗,经受住了恶劣生存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的考验,一把锄头一支枪,把“烂泥湾”变成了“好江南”……正是因为一代代共产党人能过紧日子,会过紧日子,中国共产党才能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迎来一次又一次胜利。回顾历史,审视现实,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常态化的要求。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在党政机关,每一个个体都应当从细节抓起,从节约一个纸杯、一支笔、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做到精打细算。
过好紧日子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雨”,不是摆摆样子,而是要落地见效、形成常态。党政机关要从制度着手,从管理发力,以建章立制为着力点,不断深化标本兼治;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压缩非刚性、一般性支出,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项目中,以政府的紧日子去换群众的好日子。(编辑:张慧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