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是今年五个专项工作之一,这其中,榆林市委全体巡察干部不是旁观者,而是见证者、参与者,甚至是主刀手。
早在6月20日,为了推动中央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切实抓好冯新柱案“以案促改”工作,深入治理市县两级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按照中省市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工作的有关要求,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扶贫领域专项巡察,专项巡察采取市统筹、县为主,上下联动、交叉巡察的方式进行,对靖边县、绥德县、米脂县、吴堡县等4个县和市“八办两组”10个牵头单位展开专项巡察,重点巡察扶贫工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情况。
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工作为期一个月,全体巡察干部按照市委边巡察、边办案、边汇报、边通报、边完善制度、边整改的“1+5”工作模式,精准发现问题、精准把握政策、精准作出处置,巡察结束时,累计向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移交线索122条,大马力助推全市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工作见实效。
专项巡察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巡察干部的坚定党性、过硬素质,得益于巡察方式的突破创新、精益求精,得益于信访群众的坚守正义、持续作战。
巡察期间,各专项巡察组都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以党建统领巡察工作。每晚7:30,无论工作多忙,按时组织全体巡察人员学习讨论,集中学习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工作文件和中省市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忏悔录选编—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部分严重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忏悔录》的学习,对大家常敲警钟,让大家守住底线、盯住标线、不越红线,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正是通过党内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不断提升着巡察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巡察素养,持续磨砺着指向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巡察利剑。
为了有效防止基层的“套路”应付和材料造假,巡察人员主动创新工作方法,不只停留在简单地听汇报、看资料、搞座谈,而是兵分多路、机动出击,“漫不经心”入村入户走访,“旁敲侧击”谈天问询工作,“微服私访”移民搬迁小区,“蹲守督查”扶贫项目进展,持续破除基层应付巡察的各种“套路”力求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给被巡察县区和单位带来无形压力,形成有力震慑。
有限的巡察时间里,高效完成巡察工作任务,最“可爱”的人是每一名信访群众,巡察期间最有价值线索40%以上来自信访群众。为了方便干部群众反映情况,各巡察组建立了多条信访通道,群众可以通过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邮寄信件、巡察组意见箱等多种方式与巡察组取得联系。正是信访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锲而不舍”,才让巡察组了解问题全面准确,工作起来有的放矢,加上主动深入研判、及时转办移交,有力推动市委“边巡察边汇报边办案边整改边完善制度边通报”要求的快速有效落实,及时遏制了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些工作只是一个开头,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还未转化为压倒性胜利,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时刻可能演变为“大祸害”,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巡察队伍将从自身职责出发,进一步增强扶贫领域巡察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继续写好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后半篇文章”,把专项治理工作往深处抓、往实里做,为助推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全面成效写下“巡察志”,立下“巡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