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陕西北部,绥德县城西南10公里处,一个坐落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深处的普通乡村,伴随着总书记的脚步,再一次映入世人眼帘,以崭新的面貌展示了它的“蝶变”。
70多年前,这里掀起了“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热潮,成为了陕甘宁边区的“农村楷模”。
70多年后,贫穷落后的村庄,实现了处处“好光景”,成为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它一次次成为“模范典型”?近日,佳县纪委监委开展“同心庆七一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走进“郝家桥”,探索学习“郝力量”。
第一站:郝家桥革命旧址
走进郝家桥革命纪念馆,古老的物件、泛黄的报纸,生动的故事,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大家回到了那个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时期,隔着历史的长河与先辈对话,深刻感受着郝家桥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楷模”精神。在习仲勋旧居、齐心旧居,大家聆听习仲勋同志在蹲点调研期间求真务实、深入群众,发掘典型,总结经验,以及齐心同志教老乡识字的感人故事。

在习仲勋同志纪念碑前,佳县纪委监委党总支书记张如晖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诵读《党章》,感悟初心使命。
“参观完郝家桥革命旧址,我们发现从‘农村楷模’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郝家桥人紧跟党的号召,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穷沟沟’走出致富路的‘密钥’”一位党员说道。
第二站:绥德师范学校校史馆
“这里不只是校址,更是精神血脉。”来到绥师校史馆,大家纷纷感慨道。1923年,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这里创办。1924年,以李子洲为首的一批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在这里掀起了革命教育和教育革命,成立了陕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绥德“四师”,培养了大批党员和军事人才,这里也成为了西北革命策源地。1926年冬,“四师”培养的400余名学生中,80%的学生都加入了党、团组织。此后,“四师”点燃的革命之火以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到陕北各地及毗邻省份。在校史馆讲解员的讲解下,全体党员学习了绥师的光辉历程。
“一进校史馆,就能看到绥师‘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虽然学校名字一直在更替,但绥师师生们在各阶段一直赓续和发扬着革命先辈奉献进取的精神未变。”参观接近尾声,佳县纪委监委第一党支部书记何雄雄道出了他的感悟。
一趟绥德之行,虽然短短几个小时,但是全体党员已然寻找到了先辈们不忘初心使命、甘于奉献、敢为人先,努力奋进的“前行力量”。大家纷纷表示,今后在工作中,要拿出敢于吃苦、善于吃苦的工作作风,锤炼“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当好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编辑:李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