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培筑服务群众的“高速通道”

来源: 榆阳区纪委      作者:李健 魏欣淇     发布时间:2014-06-19    浏览次数:

使用Ctrl M可保存网页为图片

无论是小壕兔乡的片长负责制、鱼河-镇的抓党建促产业,还是麻黄梁镇丰富的群众文化、金鸡滩的结对帮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榆阳区基层乡镇创新机制,对如何更加靠前有效地服务群众进行破题,培筑为民服务的“高速通道”,为干部自觉转变作风、增强群众观念注入原动力和内生力。

鱼河镇:率先推行“便民服务代办制”

6月5日,鱼河镇付家畔村58岁的吴生翠从代办员手里接过代领的低保金连声说:“谢谢,真是太感谢了!”吴生翠因为患病,到镇上办事很不方便,自从村上有了代办员,她的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亲自去办理。这是今年鱼河镇在榆阳区率先推行“便民服务代办制”的缩影。

鱼河镇有70%的人口外出务工,在家居住的多是老弱病残人口。近年来,随着各种惠农项目的增多,加之群众对办事程序的不甚了解以及所带相关证件的准备不足,造成了群众“办事难、难办事”和“多头跑”等现象,导致群众对干部心生怨气,也影响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及干群关系,“便民服务代办制”就是在这一前提下应运而生的。

鱼河镇“便民服务代办制”采取自愿、便民、公开、公平、依法、无偿、高效原则,每个村确定一名村级受理员,负责日常群众代办事务的受理登记,驻村干部担任便民服务代办员,每周一到村代办点收集资料,群众只需把要办理的党建、社保、公益、司法和计生等五大类29项各类事务,根据镇政府统一印制发放到户的《鱼河峁镇村民事务代办事项明白卡》备好相关资料,代办员就会按照受理—承办—回复的程序,帮助村民办理相关事宜。

“便民服务代办制”方便了群众,使乡镇工作模式转化为“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促进了基层组织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巴拉素镇:“民情台账”连起干群心

村里有多少亩田、多少困难户,有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本厚厚的“民情台账”,将各村各组各户的情况登记得一清二楚。

为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和民生诉求,激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消除“服务真空”,巴拉素镇结合实际,精心设计了民情台账表,表格内容涵盖家庭基本情况,包括人员、土地,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特困党员群众等特殊人群的情况,在外学习、工作的知名人士情况,主要经济来源,家庭承包土地情况,种植养殖情况。“民情台账”由各村包村干部亲自填写,每季度更新一次。

“民情台账”一头连着村民冷暖,一头连着干部责任。在建台账过程中,梳理出6大类共87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目前,90%以上得到及时解决,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乡镇”。

清泉镇:巡回工作队上门服务群众

说起便民服务车上门提供服务的事,清泉镇井道峁村80多岁的老人李兴荣说:“原来起早贪黑到镇上都不一定能办好的事情,现在等在自个儿家里就能把事情办结,真是又快又好又省。”

清泉镇大多数村与镇政府所在地相距较远,75%的人口常年外出打工,全镇现有80岁以上老年人282名,分散居住在35个行政村。今年,清泉镇组成5个专门工作队,不定期巡回各村,上门开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项目包括送医送药送健康、政策咨询、矛盾调解、困难救助、计生保健、权益维护、农业技术等多项社会公共事务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据悉,送服务上门每月至少可为全镇群众节省上万元开支。

走群众路线就要高度重视群众工作,以前是干部动动嘴、群众跑断腿,现在成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这样的做法破解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打通了便民惠民的“高速通道”,架起了干群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