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陕西省榆林市纪委对违规支出“三公”经费及会议费的23个市直和县区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进行集体警示提醒谈话,并将对有关人员进行追责。这是继6月初市纪委对2013年度纪检监察工作考核为三类和四类的14个市直部门纪检组长(纪委书记)或分管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集体约谈后的又一次谈话。这两次集体谈话,充分显示出该市纪检监察机关的“三转”速率和反腐效率。
今年以来,榆林市纪委、监察局按照上级纪委的相关要求,抓早动快,自我加压,快速推进“三转”工作,在转职能中精准定位,在转方式中认真履职,在转作风中提升能力,赢得了反腐效率的明显提升。
转变职能,聚拢拳头
五指伸展,莫若聚拢为拳。榆林市纪委、监察局及时领会转职能的深刻内涵,不等不靠,在陕西市级纪检监察机关中率先抓机构整合和议事协调机构的清理。
首先,根据工作需要整合机构。将党风、纠风室合并,成立党风政风监督室;撤销执法室,成立执法效能监督室;增设第三纪检监察室、第四纪检监察室;将市纪检监察网络信息中心由正科级升格为副县级建制。针对县区纪委监察局内设机构名称不一、上下工作衔接不畅等问题,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凯盈几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推进会,使各县区统一设置10个室,北六县设5个纪工委监察室、南六县设4个纪工委监察室;乡镇纪委全部派驻监察室。
其次,对议事协调机构进行清理。过去,市纪委、监察局牵头或参与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机构多达156个,其中市委方面的60个、市政府方面的96个,工作职能泛化弱化、工作战线长、头绪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甚至当“挡箭牌、遮阳伞”。为此,他们积极与市委、市政府协调沟通,精简取消参与议事机构147个,只保留9个参与议事机构,把不该管的工作全部交还主责部门,强化对“检查者的再检查、监督者的再监督”,有针对性地查处腐败问题。
转变方式,频出新招
今年,榆林市纪委一改传统思维方式,在工作中频出新招。
为了有效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他们围绕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有关国有资金建设项目招标、政府预算等重点领域的“八项措施”,开展了高频度、多层次、全方位监督检查,1-6月份,已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的问题79起,处理人数90人,党政纪处分62人。同时,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贪污贿赂、权钱交易、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七类案件。1-6月,共受理信访举报案件877件,初核758件,立案576件,结案504件,处分干部551人。
为了拓宽民意倾听、网络举报的渠道,开辟信息公开、新闻发布、政策阐释的阵地,今年3月26日,改版升级了榆林纪检监察网,目前点击量已达20多万;发稿量比改版前增长4倍;接受信访举报比改版前上升30%。
为了进一步扎密制度笼子,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岗位、重要环节,在继续巩固和深化14项反腐倡廉制度的基础上,新推行了城镇社区居民监督委员会、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权力清单等六项制度。同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基层干部腐败问题,在农村落实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向乡镇纪委述廉、农村集体决策“三资”事项、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村民监督委员会等多项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考核工作的“助推器、指挥棒、风向标”作用,今年,在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进行改版升级的基础上,对党委(党组)重点从干部选拔任用、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抓班子带队伍5大项25个小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全市通报,得分低于60分的为不合格,对其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一律免职。
转变作风,争做表率
打铁需要自身硬,榆林市纪委、监察局力求用铁的纪律打造一支反腐铁军,做到两个表率。
一是加强纪检监察干部作风建设,争做全市公务员的表率。按照解决“灯下黑”问题的要求,他们加强内部监督,严明纪律规定,着重解决了少数纪检监察干部不愿担当、不敢办案、跑风漏气、执纪监督过软,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说情办事甚至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同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组织全市副县级以上纪检监察干部进行了6次集中学习,有效解决了少数党员干部忽视学习、精神懈怠、脱离群众,作风漂浮等问题。
二是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争做全市党政机关的表率。今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们完善了委局机关支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委局领导包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了“三访五促、为民服务”活动,建立了机关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同时,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八项规定”。4月初,市纪委、监察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诞生地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接受纪律教育,并结合落实陕西省纪检监察干部“十二不准”规定,集体向社会作出不违规执纪执法、不违规插手市场经济活动、不以案谋私等八项公开承诺,带动机关作风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