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其中第二条明确提出要“深化日常了解”,即要坚持经常性、近距离地深入了解干部的日常品行和表现,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识别干部。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是“上医治未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党员干部也是普通人,七情六欲他们自然都有。因此,要想让干部保持健康“不生病”,就得注重日常的锻炼培养;要想保证干部提拔时“不带病”,就要注重日常的全方位、立体式的预防杀毒“治未病”。
注重日常,让干部在群众监督下“照镜子”。阳光是最好的杀菌剂,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让干部的工作生活、做事做人都在人民群众的目光之下。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公道自在人心,不妨让群众去评判。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群众称他为“人民的好公仆”;湖南岳阳临湘市原市长龚卫国贪污腐败、吸毒堕落,早有同事说他“迟早要出事”。可见,群众评价就如一面“镜子”,能够照出干部最客观的“实像”,看见最真实的“自己”。
注重日常,让干部在组织关怀下“净圈子”。组织人事部门是干部的“娘家”,既如此,就不能单单考核检查干部的工作业绩,更要关怀他们的生活“圈子”,《战国策》里燕国谋士郭隗说,“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这句话本意虽指对待人才的态度,但反过来也能看出,一个人的交往“圈子”决定了他未来发展的兴衰。若是领导干部的“朋友圈”里不是奴颜婢膝的馋佞就是勾肩搭背的商贾,这样的干部一定会“得病”;若是领导干部8小时之外不是花天酒地就是打牌赌博,从来“没时间”陪父母吃饭、“顾不上”带妻儿散步,这样的干部肯定“有病”。组织人事部门要以自己的方式加以关注,从干部的平常交往等细枝末节中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刈草除莠”、修枝剪叶。调研座谈时“敲敲钟”、交心谈话时“扎扎针”、民主生活会上“出出汗”,及时“提提领子、扯扯袖子”,让干部远离“亚健康”,充满正能量。
注重日常,让干部在纪律约束下“篦梳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先后修正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和有关规定,为全面从严治党扎严了“笼子”。不仅如此,对于拟任用干部还全面强化审核措施,做到了干部档案“凡提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凡提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凡提必听”,反映问题的信访举报“凡提必查”。这些干部使用的必备程序,就好像是用篦梳“篦头”,严密、扎实,丝毫不漏。对干部用“篦梳子”一遍一遍过,可不是有意“刁难”干部,恰恰是为了保护干部,让会干事、能成事的好干部既“干净干事”,又“干事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