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账”不清,一直是引发农民上访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规范村干部权力运行,健全对村干部的监督机制,有效解决农村信访问题这个“顽疾”,今年以来,榆林市纪委全面推行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确保离任村干部“不留尾巴”、带不走一分钱。据统计,截至目前,榆林市已对5035名村干部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资金5.4亿元,纠正违规金额3720万元,党政纪处分8人,移送司法机关4人。
一、加强领导,明确要求。年初分别以市委、市纪委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和《做好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审计工作由各县区委和政府统一指导,纪检监察机关牵头协调,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对开展审计对象及主要内容、采取的方式和工作要求等有关事项做了具体的安排。
二、规范程序,确保质量。为确保审计不留死角,榆林市严格规范工作程序,避免出现“审而不严、审而不用”的问题。审计工作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工作步骤和顺序,依法开展审计。一是审查会计账册、会议记录、合同协议等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发现一般性问题或弊端,并进一步查找问题线索和源头。二是对重点经济项目进行审查。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收支业务、上级专项资金、集体承包项目管理、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均列入审计范围。三是在审计结束后,将审计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布,并形成书面材料,逐级汇报和上报,建好档案,保证审计过程公开透明、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做到“不查清问题不放过、不查清问题根源不放过”。
三、客观公正,慎重定性。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作为一种对村干部任职期间履行情况的监督手段,要求审计严格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既要找准问题,又要肯定成绩,仔细甄别,分清个人和集体、失误与舞弊、共性与个性等界限。严格把握政策界限,对审计出的问题严格按有关政策、规定和文件处理,客观、公正、准确定性。依法作出审计意见,按程序依纪依法处理。审计报告经审计小组讨论后形成集体意见,最后把审计结果公布于众,告知于民,广泛听取民意,收集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村官任期和离任审计是实现责权明晰的一条有效路径,对于规范村干部权力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制度约束功能。 一是加强了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审计,既有效地规范了农村干部和财务人员的行为,也有效地消除了干群之间的一些误解,还村组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二是有效地推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了村干部的财经法纪观念。通过审计,不仅仅在于发现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基层干部清楚认识到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什么事情做了会受到处理。这对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农村的长治久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通过审计,进一步了解了各乡镇村级财务活动情况,为下一步完善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行为,特别是为“三委会”换届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此次审计增加了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得到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据统计,2014年1至9月份,在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信访举报中,涉农信访件占41.1%,比上年同期减少1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