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整顿期间,我读了王跃文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读后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大清相国》主要通过陈廷敬的宦海沉浮,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塑造出了满清大臣的群像。满朝众臣名宦少有善终,陈廷敬却凭着“等稳忍狠隐”的心机与韬略,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朝的高官他几乎做遍了,成为康熙一朝五十年政坛不倒翁。
陈廷敬之所以能成为康熙一朝五十年政坛不倒翁,虽然与其心机与韬略有关,但更与其为政清廉分不开。他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位高权重,却清白如月。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赠。”纵观陈廷敬为官期间,他始终保持清廉的本色。他有个别号,叫“半饱居士”,是他的门人对他私下的称呼,“半饱”表明陈廷敬知足,从不贪得的谨慎之心,他深知一个人胃口过大,贪得无厌,必为天理不容,必然将自取灭亡。
清廉,是他为官最突出的品德。他的清,是那个时代的标杆,是那个时代的榜样。通读全书,清廉是贯穿陈廷敬宦海的为官之道,也是其每次化险为夷的底气所在。很多人对陈廷敬在官场中可以越走越顺归结于他的隐让。这实在是有失偏颇,不足以刻画他不平凡的仕途。“等稳忍狠隐”只是表象,能够支撑他取得如此成就的是他深厚的内在修养,尚廉戒贪的内在品德。他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岂因宝玉厌饥寒,愁病如予那自宽?憔悴不堪清镜照,龙钟留与万人看。囊如脱叶风前尽,枕伴栖乌夜未安。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这些诗句中有规劝,也有警告:要做官,就一定要做一个清廉的官,家族后代只有能忍受清贫的生活,才可以去谋求仕途。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做人也好,做官也罢,胸怀坦荡,摒弃私欲,洁身自好,方得始终。陈廷敬的清廉不是挂在嘴上,而是实实在在落实到行动。他曾给儿子陈壮履写诗道:“更得一言牢寄取,养心寡欲是良规。”他认为,人应当清心寡欲,不应贪得无厌,不应贪赃枉法,成为千夫所指。正如作家王跃文在《大清相国》中所说,“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儒,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陈廷敬有他所处的时代局限性,但他洁身自好、两袖清风、清廉为政品德,即使岁月流转、朝代更替到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的价值和意义。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陈廷敬这种“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清廉思想值得我们今天的每个人学习、效仿。
纪检监察干部处在惩治腐败、严肃党的纪律的第一线,在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承担着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其工作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我们要像陈廷敬一样,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和机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表率意识,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它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廉洁自律也更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更应自觉增强“不想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打铁必须自身硬,自身硬首先自身廉,坚决防止“灯下黑”,始终以党性立身,秉公执纪、谨慎用权。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清廉形象,理直气壮地履行好纪检监察干部的职责,真正做到上不愧党、下不愧民、不辱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民心”。纪检监察干部更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警醒自己、约束权力,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编辑:张慧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