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鲜活而真实的廉洁奉公故事

来源:绥德县博物馆      作者:李贵龙     发布时间:2023-07-07    浏览次数:

使用Ctrl M可保存网页为图片

廉政建设自古以来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历朝历代君王都重视国家的廉政建设,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更是将廉政建设作为管党治党、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更是党的重大政治任务。

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有人挑选历史上的清官廉吏做榜样,虽有一定的示范、教育作用,必定清官廉吏离我们很是遥远,而且在其盖棺论定的文字里多有粉饰。我则更喜欢选择本土的革命前辈做榜样,他们的优秀品质,凛然人格,生动事迹,是党风廉政建设鲜活的教材。李仕亮和王有功就是很好的榜样。

李仕亮 杀敌英雄的一封“无情”家书

1919年李仕亮出生在绥德县定仙墕镇安沟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他1933年参加儿童团,1935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参加红军,先后任红军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0三团、八路军115师688团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连长。先后参加过定仙墕黑圪崂战役、宁夏固原县阻击战、河南滑县五龙镇巷战、河南平顶山阻击战、山西省霍县石碑镇反击战、山西省左权县七里店攻坚战等60多次战斗,身负6次重伤,一块弹片在头部伴其一生。特别是在滑县五龙镇与日冦进行巷战白刃格斗中,虽然他肚子和右小臂被刺伤,仍英勇拼杀,刺死三个日本鬼子;左权县七里店攻坚战中他带战士击毙日军30多名,其中,击毙日军连长一名,俘虏日军班长一名。他的英雄事迹被排演成话剧在1944年太行军区英模大会上演出。在此次大会上他被授于太行军区第一类第一名杀敌英雄称号,同时荣获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授于的第一类第一名杀敌英雄奖章一枚、八路军抗日英雄奖章一枚,刘伯承司令员亲授“杀敌英雄李仕亮”旌旗一面。

1944年秋,因伤势过重,李仕亮被送到延安中央医院治疗。因为当时医疗条件差,短时间康复不了,组织又决定让他回家养伤。疗养一段时间,伤势稍有好转,李仕亮就要求重返部队参加战斗。绥德专署霍祝三专员深知他的身体状况已不适应部队生活,反复劝导,让他留在家乡参加地方革命工作。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的李仕亮,不顾伤残还未痊愈,先后担任乡指导员、副区长、县游击大队长、县公安局局长兼武装科长、区委书记、军分区武装科长,边休养边参加动员新兵、拥军支前、土地改革、剿匪除特等工作。

1953年因伤病复发,李仕亮被送到西北荣军疗养院供养。经过几年的疗养和锻炼,身体有所康复,他再三请求组织将一等残废降为二等甲级残废,以便出院继续工作。一等残废可以不用工作带薪养老。多次请求,软磨硬泡,终于得到领导的同意,1960年组织安排他到西安体育学院工作,担任系党支部书记。浑身伤残,安着心脏起博器和五个支架的李仕亮,不居功,不自傲,永葆一颗为党为人民服务的红心,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做好本职工作。特别令全院师生感动的是,1969年因战备疏散,他第一个响应号召,全家搬迁到淳化山区一个农场內,住在牛圈里,主动承担放羊任务,早出晩归,不避寒暑,将羊放牧得膘肥体壮。

李仕亮有一个女儿,出嫁到定仙墕镇枣墕里村,叫做武民的丈夫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夫妻俩一年四季在黄土圪垯林里刨挖,收获的粮食没有洒落的汗水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孔土窑洞内没有几件值钱的东西,炕上铺一条半毛毡,脚地石床上放着几块补满了补丁的棉被,身上没有换洗的衣裳……

1970年代,我带领由七个生产大队组成的公社农田基建队,在马家墕片区集中连片修梯田,基建队驻扎在枣墕里村。雨天歇工,我经常到武民家去。看到他穷困可怜的家境,便问:你爸爸是著名的杀敌英雄,又在西安体育学院当领导,为啥不让他给你两口想办法安排个工作,寻口公饭吃?李仕亮的女儿摸摸眼泪,从一个破得掉了盖子的梳头匣内取出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是李仕亮给女儿的亲笔信。原来,在好心人的建议下,生活艰难的武民两口子给老父亲写信,希望在西安或在本县寻找份吃公饭的工作,没想到父亲一封信十分干脆地拒绝了:女儿女婿请原谅,我不会向组织提这种要求的,虽然提了这种要求组织一定会解决的,但我绝不会向组织开口。生活困难是暂时的,更何况大家都困难。虽然生活困难,你们是幸运而幸褔的,与我一同参加革命的同志大多早年就牺牲了,那谈得上有儿有女?有一两位有儿女的同志血洒疆场,儿女们记忆中的父亲早已模糊不清。知足罢,你们有父亲,我有女儿女婿。……

穷苦的女儿,发黄的信笺,“无情”的拒绝,看得我也泪水涟涟。啊!这就是共产党员!这就是遍体鳞伤的抗日英雄!这才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者。

王有功 当农民也是光荣的革命工作

王有功1917年3月出生在定仙墕镇王家庄一个贫农家庭。他1934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10月任绥德县少共县委书记,1935年11月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军30军红二团政治处任干事。先后历任排长、连长、指导员、通讯队长、团长;陇西军分区副司令员、甘南藏族自治州军分区参谋长、兰州军区后勤部汽车团团长、总后格尔木汽车团团长、北京军区后勤部第五分部副部长,为副军职。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西藏平叛剿匪中,王有功参加过几十次战斗,英勇杀敌,先后七次荣立战功。在担任后勤团领导工作期间乘坐自制的羊皮筏子,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数十次飞渡黄河,到“白区”抢运食盐,为解放区押送银元,既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又确保了边区军民经济的供应保障,为边区的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参加响堂堡战役中,他带领广大官兵冲锋陷阵,顽强拼杀,击垮了敌人一个营的多次进攻。1948年在闻名中外的兰州战役中,他担任主攻团团长,带领全团官兵打退了敌人的四次进攻,先后攻克了五个高地,为兰州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西藏平叛剿匪战斗中,他为确保我军物资的供给保障,带领汽车团的官兵顶风冒雪,战风沙,斗酷暑,越高山,过激流,穿越无人区,不顾高原缺氧,不怕生命危险,千方百计,排除万难,及时圆满地把急需物资运送到目的地,为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因战功显赫,王有功同志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八一奖章和二级红星勋章。

王有功的儿子叫王光军,遵循父亲的教导,在家乡光荣地当了一辈子农民。我在河底乡政府工作时(其时,河底乡没撤并入定仙墕镇),王光军已是当了二十多年的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因工作成绩显著,多次受到县、乡的表彰奖励。下乡,我们就住在他的家中。他家中窑内挂着一幅英姿勃勃、神采飞扬的军人照片,是王光军的父亲,一位少年参加革命,久经沙场,屡立战功,位居副军级的革命军人。

闲聊中,我向王光军提出了在一般人眼中十分合情合理的问题:你父亲是战功赫赫的副军级将领,为什么没给你找个铁饭碗而一辈子与黄土地打搅?若你有个铁饭碗,加之你父亲的荫庇,你的儿女们不是也能跃出农门?

王光军坦然的笑笑,说:我们村“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砲”的自然条件,加上十年九旱的气候,人们一年辛勤劳作,半年糠菜充饥,日月过得很苦焦。初中毕业,我寻父亲让他给我找份工作,清闲地挣一份工资。谁知父亲给我讲了一通大道理,让我回家安安心心当农民。他说,我跟上共产党闹革命,打天下,是为大家,是让所有人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为小家,仅为儿女们过上好日子。给你找个军工工作仅是一句话的事,很容易,但是我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了就愧对我那几枚军功章,就给共产党摸了黑!还是回去当农民吧,当农民也是光荣的革命工作,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也为我的军功章上再添些光彩。当时,我很不理解父亲,还有很大的怨气。经过一段时间,我理解了父亲,理解了那一代人。那一代人若没有如此大公无私的精神与胸怀,是不会冒着生命危险走上革命的道路。听从父亲的安排,我当了农民,入了党,当了几十年村党支部书记,虽然没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也没给父亲的军功章上摸黑。因为工作小有成绩,我多次被县、乡评为优秀党员、模范党支部书记。

几年工作的交往中,我对王有功父子的崇敬心情与日俱增。这就是老一辈革命者的人生价值与奉献精神,这就是我们、特别是官二代应继承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和应牢固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封妻荫子”四个字,想到清代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的一句话“将来到疆场,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也不枉了一个青史留名。” 封妻荫子是君主时代功臣的妻子得到封赠,子孙世袭官爵,是旧时为官的荣耀。现在,对一人因权势和地位而使妻子儿女都得到好处的现象,则用“封妻荫子”进行揭露和批判。

李仕亮与王有功用实际行动将“封妻荫子”这个旧时为官的荣耀匾牌砸得粉碎,视若粪土。

李仕亮与王有功鲜活而真实的廉洁奉公的故事,值得讲讲,值得听听,值得学学。(编辑:张慧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