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表明,领导干部越深入基层,就越了解民情,越融入群众,就越凝聚民心。但是,当前一些调查研究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走走、看看、转转、聊聊”,以至于掌握不到实际情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就像糊在墙上的报纸,成了“裱”面文章。如此调研,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的初衷,还得不到实际效果,更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层的负担。
莫患“虚浮症”,调查研究当“身心俱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就是要扑下身子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急。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着为调研而调研的“虚浮症”,到工作先进和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调研少,而且习惯于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或者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这种“表象式”的调研,以至调研看到的都是可喜的成绩,忽略的却是实际的问题。党员干部应摒弃这种“虚浮”式的调研,要把调查研究当做谋事之基和成事之道,提高自己的眼力、脑力、听力和脚力,正确处理好调查和研究的关系,要提倡“四不两直”的形式,少看“亮点”多看“痛点”,既要听顺耳话,也要听逆耳言,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把握好调查研究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切忌走过场,人云亦云。
忌讲“空套话”,沟通交流需“入乡随俗”。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推进工作,无论是找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虚心向基层群众请教,如果调研不善于说群众语言,或者“官话连篇”,不仅达不到调研的目的,与老百姓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要想调查研究有所收获,就必须“接地气”“重实效”,多到老百姓的炕头坐一坐,到老百姓的后院看一看,善于和群众“拉家常”,善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群众自然就愿意吐露更多的心声,只有通过深入基层,“零距离”接触群众收集的第一手信息,开展扎实的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把基层真正的情况摸透、问题找准,才能精准地解决问题。
不当“门外汉”,调研报告要“真材实料”。调研报告的“深度”反映调研水平的“高度”,一篇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是调研工作最直接的成果,而且正确的决策往往来源于深入的调查研究,来自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真实信息的分析研判。当前部分调研报告浮光掠影、泛泛而谈,提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建议无异于“隔靴搔痒”,对下一步工作推动作用微乎其微。因此,撰写调研报告时一定要“真材实料”,坚决不做表面文章,不开“空头支票”,要反映出基层最真实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打破思维定式,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和“硬招”,在报告中体现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以及专业素养,要做调研领域的“专家”而非“门外汉”,让实践落在笔尖纸面,让调查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应用、产生实效、显现作用。(编辑:张慧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