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讲话、著作等,一个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为了让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体会,人民日报评论部出版了《习近平用典》一书,该书共分“敬民、为政、立德、廉政”等13个篇章。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该书在“立德”篇中引用“廉不言贫 勤不道苦”,并注明原典为“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其出处为河南省内乡县衙楹联,意思是说:真正廉洁的人,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重视倾听民间传闻,努力实践自己认识到的理论,实现自己的抱负。
从历史来看,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向来为儒家思想所提倡,是历代为官从政者应具备的品德。中国几千年以来视“廉”为立国纲领,把廉政与国家兴亡、民族盛衰联系在一起。廉系国运,就是中华民族对治国、发展鸿业的精辟总结。廉洁勤政,从来是赢得民心,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古代,从秦始皇、隋炀帝、唐太宗一个个王朝政权的覆灭交替更迭、兴衰存亡,都与人心向背的变化密切相关。“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走进漫长的历史长廊,纵观我国封建文明历史中十几个王朝的兴衰沉浮,其最后没落直至灭亡的原因都与腐败和不理朝政脱不了干系。重新翻阅一代廉吏包公、于谦感人至深的沧桑画卷,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躬亲庶政,不舍昼夜”的司马光,等等。古往今来,有多少勤政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传不衰。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勤政廉政永远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封建官吏尚能如此,共产党人何言不能?为官不廉,就会为利益所惑、为金钱所动,那么所谓作为就会是乱作为,就会突破底线、超越法治、摆脱约束,就会产生负面效果。为政不勤,就会政怠宦成、无所作为。如果说贪污腐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罪行,那么这种懒政思维,则更加具有隐蔽性,更难以察觉,如同温水煮青蛙,从长远来看其危害不容小觑。不廉或者不勤,都与执政为民的要求背道而驰,更何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从今天来看,廉字打底、勤字当头,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基本坐标。那么,领导干部怎样才能既做到廉政,又实现勤政?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句话就是答案。不言贫而能廉,不怕苦而后勤,说到底还是要加强内心修炼和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廉政和勤政是题中应有之义,领导干部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廉政勤政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所必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党和人民的基本要求。古人云: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廉政是勤政的前提条件,勤政是廉政的根本途径,勤政讲的是“干事”,廉政讲的是“干净”,廉政是对干部思想道德上的要求,勤政是对干部工作上的要求,也就是说廉政勤政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政所必备的最起码的条件,两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厚此薄彼,或者顾此失彼,都是错误的,有害的。打造一支想干事、善谋事、会办事、能成事、不出事的公务员队伍,就要廉政、勤政两项工程一起抓,用廉政、勤政两把尺子同时衡量。勤而无廉的官是贪官,廉而不勤的官是庸官,既勤政又廉政,才是真正合格的公务员。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处理好勤政和廉政的关系,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尊敬。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勤政务实的表率,更要做廉洁奉公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