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将至,一如既往我和兄长驱车回老家横山区石湾镇祭奠去世的爷爷。我们一早从榆林高速路北进口上高速,一路谈古论今,两个小时左右就抵到了家乡,虽然没有在这里太多的生活,但是一到这里,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毕竟这是我们的根啊。想想儿时高速路没通的时候,回一次家乡真是大动干戈啊,行程劳顿不谈,有些山路还是险象环生。
我的家乡石湾镇历史悠久,地理优越,农商兴旺,重教兴文,人才辈出,素有陕北“米粮川”之称和横山“文化乡”之称,是榆林地区仅次于镇川的第二大商贸集镇。
石湾镇位于横山区南部80公里之外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北靠横山南麓,南依安定山北坡,中由大理河从西南向东北贯通,呈两山夹一川之势,是晋陇通商大道和陕西军事的重要通道之一。石湾镇自古交通便利,由本地通往临近地区大道主要有两条;
一是沿大理河东行25公里至马岔入子洲县境,抵绥德,沿大理河西行30公里至青阳岔入靖边县境。此路为秦汉七条通道之一,是甘晋冀通商要道。
二是向北经沟台,双城,古水等村到怀远,白城子直至五原,向南通过大理河,经安定,延安轆州至淳化,为古秦直道。
现今的石湾交通更是四通八达,通往临近县城的四级标准县乡公路有三条,一是石塔公路,由龙王庙沟经沙界到双城,后将路线改经艾好峁,大坪到到古水(石古线)。全长74公里、柏油路面。二是横魏公路起自横山邵家坬、经殿市、韩岔、高镇到魏家楼乡宁州关村衔接国道。全长82公里,石子、柏油路面。三是石子公路石湾进石人坪、入子长县境高台乡到子长县城,全长78公里,有效路基宽4.5~6.5米,1993年通车,先为石子路面,后铺设为油渣路面。
范仲淹有云;商旅不行,墙倾楫催。可见商旅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由古至今,石湾镇是晋陇通商大道的重要商镇。清乾隆年间,自内地销出大宗货物有布帛、粮食,自内蒙购进羊绒、驼皮、狐皮、羔皮,间有以牛驴易换粮食者。道光十二年,众商家集资,铸铁旗杆四根,树于财神庙东西街两房,以求合家平安,招财进宝。光绪二年就有货栈、商店、骡马栈、餐馆、药铺等30家。。民国三十年前后,有字号56家,大多字号为“顺”,“盛”,“丰”,“和”等,商铺作坊门类俱全,有毡房,酒坊,铁匠铺,织布坊,染坊,银匠铺等。五十年代,石湾供销社成立,有个体商业经营者86户。六、七十年代,国营商店,合作社商业取代私营商店。八十年代起,市场开放,每逢集会日,四乡群众纷至沓来,各种农副产品、工业品一应俱全,来此交易的固定摊贩涉及邻近4县10乡镇100多家,连同本街摊贩和农副产品出售者达500多家,每集仅粮食成交额达10多万元。1989年“羊绒大战”时,每集成交额达100多万元。九十年代,市场进步繁荣,石湾已成为邻近乡镇各种货物集散的最大商阜,有本地“港口”和“码头”之称,绒毛,皮张、豆类远销日本等国。1994年出口羊绒20多吨,成交额280多万元,皮张贸易额达240多万元,出口绿豆1000多吨,为横山县第一商埠。石湾镇现有商铺150多家,摆摊商贩360余户,五天一集,万人上市。
去我家祖坟的路上正逢石湾早市,准确的说应该是过年前的早市,真是热闹异常,不算太宽的马路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各色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异常,买家和卖家接踵摩肩,甚至堵塞了交通,短短几百米的道路车行了40多分钟,也罢,这就是家乡繁荣的一种表现啊。
过去的石湾生产条件简陋,广种薄收,经济发展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石湾的农业生产由传统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豆类,瓜类,水果,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人畜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发展。
过去的石湾几乎没有工业,仅有毡房,铁匠炉,酒坊等小手工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近年来,个体户们办起了楼板厂,机砖厂,石料厂等十几家小型企业。
如今石湾市场出现了异常喜人的发展势头;
一是由原来封闭型市场不断向外发展,众多外地经营者来石湾经商,众多石湾人往外地经商务工。
二是以零售业为主向批发市场迈进,近年来粮食,绒毛,肉类,副食等批发市场交易成交量巨大。
三是由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经营向专业经营发展。如石湾村以购销粮食,皮毛为主,石人岼以蔬菜种植为主,高家沟以销售年画为主等。
四是有小范围流通向大区域经济中心发展。现在的石湾镇已成为周边14个边境乡镇的商业贸易中心。
石湾这座千年古镇在新的形势下,正展开热情的怀抱迎接广大朋友前来投资经商,正拍击着前进的翅膀努力实现美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