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李煜24岁当皇帝,本应大展宏图,但他却不思进取,沉醉于声色犬马,对吏治贪腐熟视无睹,对逆耳良言视若寇仇,最终沦为阶下囚、亡国奴,这时他才感到当初的重要,尊严的崇高,自由的可贵,悔恨自己当初没有这种觉悟,也正是这种悔不当初的心情写下了人们熟悉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悔恨之言虽然立意深刻,文采飞扬,但他已不能回到当初了。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老虎”“苍蝇”因贪欲犯罪之后,常常沉思在“早知今日,何必下不为例”的悔恨之中。而在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国推进的当下,这种靠“下不为例”的理由来开脱自己的歪风依然盛行。
殊不知,“下不为例”是迁就之词,警示作用有限。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对于违纪违法人员的惩治失之于宽、变相偏袒,就会滋生侥幸心理,甚至会“一发不可收”,到头来只能是“人人都说权势好,横行妄为任逍遥。岂知用尽时,手铐脚镣戴上了”
法纪不是儿戏,岂能打折落实。无数经验教训揭示出一个规律:对于违纪违法行为,永远要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只有彻底根除“下不为例”,让“触电者”受到应有警醒,才能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最终让法治落地生根,使党员干部常想使命,畏惧职责而用权不敢傲慢;常思“高险”,畏惧权位而不敢“偏离正道”;常思监督,畏惧“民心”, 畏众目而不敢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