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新形式下的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这项准则中,明确提出党内一律称“同志”,旨在告诫全党全社会,党内称“同志”将成为一种新气象。“同志”一词起源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左丘明说过:“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也说“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同志”的起始含义见“志同道合的人”,代表着革命友谊,代表着革命事业的志同道合,同时也成了一种政治身份,如果一个人在党内不再称呼为 “同志”,那么也就意味着此人将被开除出队伍,宣告政治生命的完结。但不知从何时起,“同志”这个神圣的称呼就变了味,习惯于下级唤上级一声“大哥”示“血缘”、叫一句“老板”以表“忠心”,而上级也习惯将下级以“小弟”相称。对这一称呼的淡化,不仅破坏了党内的民主氛围和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也折射出了社会的不良风气,更是反映出了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光荣传统宗旨共产主义远大志向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淡化
在战争革命时期,“同志”一词是革命战友彼此相互称呼的标准词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第四条明确规定:“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我党在正式的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赋予了崭新的含义,同事也表明了党员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毛泽东表示他最喜欢别人称他为“毛泽东同志”。 1951年,李达将自己撰写的《实践论解说》一书送毛泽东审阅时,毛泽东将其书稿中出现的“毛主席”字样通通圈去,一律改为“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次全会上,毛泽东曾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无疑毛泽东在“两个务必”之前加上的“同志们”一词,不仅让人有一种亲切感,更有一种使命感和重托感。在对待最信任的人,毛泽东也同样会认“同志”称呼,北伐将领叶挺在1946年出狱后致电党中央申请重新入党。在党中央的回电中,对叶挺称呼上先后改动多达四次,其中有三次是毛泽东亲自修改的,每处都经过慎重的思考。电文原稿第一次称呼“叶军长”,随即,此称呼被毛泽东同志修改为“亲爱的叶挺同志”,“军长”也变为“同志”,后来可能毛泽东觉得用“将军”这一称呼更能表达出敬意,又将“同志”改为“将军”,可再一想,又将电报上的“将军”二字画了个圈删去了,改回了之前的那一声“同志”。后来叶挺在致刘少奇,任弼时的信中,曾激动地写道:“从此以后,我能很自然地亲切的称你们为“同志了”。因此,一声“同志”叫出的是出生入死的革命情。
《中国共产党党章》对党员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党内所有成员一律平等的原则。党员政治上的平等,既是党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又是正确处理党内关系基本条件。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在广州开会,有位曾在八路军办事处工作过的普通工作人员专程来看望他并亲切的称他为“恩来同志”。周恩来特别高兴地对大家说:“这位同志保持了当年的良好传统,很好!在革命的队伍里,大家永远要以同志相称”。
党内以同志相称,有利于营造平等氛围,增加彼此间的相互信任,不忘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坚决摒弃党内称呼庸俗理念和思维,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规范党内各种关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使其能够产生1+1>2的效果,因此,一旦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员在政治上就是完全平等的,不论是担负领导工作的党员还是普通党员,都应该以平等态度相互对待。一声“同志”折射出的是血脉相通,心气相通,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的深情厚谊,这既是我们党始终能够与人民保持鱼水情的关系,也是我们党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