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家河的大学问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来源: 榆阳区煤炭计量稽查大队      作者:高鹏军     发布时间:2018-08-27    浏览次数:

使用Ctrl M可保存网页为图片

 

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上,有一个小小的村落,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不仅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而且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地,是夺取中国政权的出发地,更是习近平总书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厚重底色和历史起点的地方,在全党即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纪实文学《梁家河》的出版发行,就是从要梁家河精神的富矿中追寻人民领袖的初心,汲取信仰的力量,在前行中找准精神的坐标,在奋斗中永葆赤子之心,在履职尽责中补足精神之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激发砥砺前行的信心,不断为实现民族复兴梦汇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坚守信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革命家庭出生的子弟,作为上山下乡年龄最小的知青,来到了父辈们长期战斗过的黄土地劳动生活,聆听父辈们的青春往事,点点滴滴,所见所闻,使他对父辈们的创业艰难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有了直观的理解,对从小接受的共产主义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增强了感性认识,对延安这片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正是这种精神上的滋养,心灵上的洗礼,思想上的升华,促使他奠定接受插队生活艰苦磨炼的思想基础,坚定了他的信仰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他先后以执着的追求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使他入党的愿望得到了批准,而且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正如他后来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这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得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这是一种超越自然的神圣力量——这更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有拼命硬干的,有为民诸命的,有舍身求法的人”,真正的共产党员就是一批这样的人,对方志敏来说,是“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的无悔坚守;对邓恩铭来说,是“不惜为我身先死”的无畏壮举;对赵一曼来说,是“我的主义,我的信念,绝不更改”的永生绝唱;对习近平来说,是以政治的坚定克服了“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他把自己看作农民,当做“黄土地的儿子”,经常说:“我们老陕”,主动放弃了难得的大学招考机会,他说:“我到了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乡做点事儿”,正是靠这种“笃信好学”的信仰促使其梁家河发生了翻天富地的巨大变化。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一个民族,他索信仰的不应该是束缚自己手脚的桎梏,更不应该是绞杀自己的绳索,而应当是一股风,一股催你挺进、催你跋涉、催你奋斗的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对于每名国家干部,每名共产党员而言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不会自发产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脱胎换骨”才能形成,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铁心跟党走,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正是在这种信仰的感召下,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戮力同心,实现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冰糖熬荔枝——甜上加甜。今天,我们汲取梁家河的大学问,就是要抱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读懂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以此来保持入党时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静我凡心立功名”的淡定。

永葆为民赤子之心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而东西南北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七年知青岁月的感言。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他与当地群众水乳交融,共度时艰,为群众办了很多受益至今的实事,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也孕育形成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的一句话:平易近民,民必归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究其原因还是信仰的动摇,信念的淡漠,精神的匮乏,使广大党员干部三观发了偏移和扭曲,丢了“魂”、忘了“本”、失了“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雷霆之势横扫腐败官场,以霹雳手段重磅出击,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记录,然而,一些同志却认为,党员领导干部贪腐的原因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其实不然,许多问题是由于自身不注重慎独自律导致自毁长城的,正如“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释问?为什么在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机制下,同样的班子里,有的人能够秉持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豪而莫取”的自警与自觉,而有的人身陷利益的迷雾,不知孰是孰非,不知何去何从,导致他们在名利欲面前轻如鸿毛,踏入了权力与欲望的不归路,而这归根结底就是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造成的,由此可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决定性因素。

梁家河的大学问启示我们,只有信仰坚定了,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坚持从理论与实践的广度,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从延安精神与梁家河精神融合的高度,不断夯实学习梁家河精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真正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铸就的信仰转化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修身立德的“压舱石”,坚守本色、固本培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补足对党忠诚之钙

梁家河至今还保留着寨子沟、埋老渠、牛家峁、白家山、木瓜山五座土坝。一座座大坝,一块块坝地,依然在讲述着习近平当年带领乡亲们为了吃饱饭而战天斗地的故事......今天,我们能不能保持不忘信仰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使命,这是时代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考验。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的确,信念支持着人生。信念是呼吸的空气,信念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念是我们心中的太阳。信念坚定的人,为了它无怨无悔地工作,尽心尽力的奋斗,甚至甘愿洒下最后一滴鲜血。正如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补钙强身,党政风焕然一新,“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入脑入心不断巩固,但是在我们的队伍中,一些人成为了名义上的党员,言行不一致的“两面人”,明哲保身的“老好人”有之,投机钻营的“讨巧人”有之,懒散度日的“稻草人”亦有之.....,不能默默无闻、踏踏实实的为民办好事实事,而是浑浑噩噩的不作为,偷偷摸摸的干坏事,给党的形象抹了黑,让群众的利益受了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像习近平当年插队那样真正树立起不忘本质初心,践行“为民服务使命”的担当;不忘道路初心,发扬“艰苦奋斗使命”的作风;不忘基因初心,永葆“先进纯洁使命”的信仰,对党的忠诚度处于“亚忠诚”状态,甚至是“伪忠诚”或是“不忠诚”,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治,迟早会蜕化变质、跌入深渊。

道虽迩,不行不至。当前,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头等大事莫过于即将开启的地方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对于每名党员干部来说都是一次大考,检验是否对党忠诚,是否能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服从改革大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无数革命烈士更是把忠诚看得比天还高、比命还重,瞿秋白的大义凛然、王若飞的视死如归、邱少云的烈火永生,都是用生命铸就了革命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铁血军魂。反之,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薄熙来、孙政才、令计划等政治上的“两面人”,不管他们表面上如何讲廉洁、讲奉献,如何极力伪装“忠诚”的样子,终究骗不了党和人民,最终被揭下了“画皮”,沦为了阶下囚,成为了人民的罪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越是关键时刻,越要不忘初心,当我们彷徨时,想一想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时的苦于累,当我们迷茫时,想一想我们在党旗下许下的铮铮誓言,就会风雨之后见彩虹,要始终坚持把责任举过头顶、把责任扛在扛在肩上的标准,用人民满意不满意这把尺子来衡量我们工作的成效。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着力学出忠诚,把忠诚转化为维护核心的定力;学出担当,把担当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毅力;学出自信,把自信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学出本领,把本领转化为履行使命的能力,以优异的成绩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