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有感

来源: 市纪委监委第一审查调查室      作者:任瑞     发布时间:2018-11-16    浏览次数:

使用Ctrl M可保存网页为图片

《梁家河》这本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我们了解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难得的精品之作。拿到这本后,我连着读了三遍,仍感到意犹未尽,习近平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重情重义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我认为《梁家河》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味、认真学习,从中感悟领袖精神、伟人魅力。

学习习近平扎根基层、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近平15岁离开北京到梁家河,直到21岁离开,整整7年青春时光留在了梁家河这个小山村。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年龄段正是无忧无虑、天真无邪阶段,是一家团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阶段。然而习近平却由于受政治牵连,丝毫没有享受到他这个年龄应该享受的美好时光,而迎接他的却是困苦与磨难。一个北京高干子家的孩子离开父母,到远在千里之外中国最为贫穷的一个小山村去劳动锻炼七年,他所面临的困难,他心中的落差、迷惘、彷徨,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无法体会和想象到的。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困难,习近平也不是一天就成熟起来的,他也曾当过“逃兵”,一度时期请假跑回了北京,被当地公安当做“倒流”人口抓起来关进了派出所,最后在其姨夫姨母的劝说下他又回到了梁家河,也正是经历了这次“逃离”,让习近平下定了决心要扎根农村,做一个农民,终于明白了必须依靠群众、深入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他坚实的后盾。

一头扎进农村,就是脱胎换骨的转变,他先后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乡亲们口中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的“好后生”。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在梁家河的艰苦困难磨练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了他不怕吃苦的精神,也让他深刻触摸到了中国最基层的实际情况,为他日后形成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在梁家河形成的这种吃苦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践行,我们从事的纪检监察工作本就是一个辛苦的职业,如果我们也能在工作中发扬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把纪检监察工作当做一生的事业来完成,以高度责任心干好本职工作,我们必将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人生。

学习习近平实事求是、为民办事的实干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梁家河这个基础条件薄弱、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的小山村,习近平并没有灰心,他以一种战天斗地的豪情誓要让梁家河的日月换新天。尤其是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一座水坠坝造良田解决村民的吃饭问题,直到现在,这块坝地仍然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通过这件事,让村民们看到习近平是真心实意的要为梁家河办实事,他说的话大家都信服。紧接着,习近平带领大家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为了解决村里的实际困难还成立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带领社员打了一口甜水井,办起了扫盲班,还用县上奖励他的三轮摩托车换成钢磨、手扶拖拉机,他所做的每一件实事、好事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七年来,习近平早已把自己当成梁家河的一员,把梁家河的百姓当做自己的亲人,而梁家河的百姓也早已把习近平看做自己的亲人。也正因此,才有了在他离开时全村人在窑洞口的送别,才有了习近平当众的第一次落泪。是梁家河的群众无私的接纳了他、帮助了他、培养了他,在他刚来的时候青涩、迷茫,在他离开的时候自信、坚定。是梁家河这七年的艰苦生活锻炼了他,形成了他日后一以贯之的实干精神和一干到底的行事风格,就像他本人说的:“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

是啊,在当时那种连肚皮都填不饱的年代,习近平还能想着要为百姓办实事,我们今天拥有如此丰厚的物质基础、如此宽松的干事创业环境、如此绚丽的广阔舞台,还有什么理由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作为新时代的一名纪检监察党员干部,我们应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不畏艰难,在反腐的道理上勇敢前行,我相信只要我们不甘平庸,只要我们心存梦想,现实定会照亮你我的前路、不负你我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