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通过电视观看了三集电视片《我们—从延安走来》。在以高昂的热情迎接党的二十大会议召开前夕,中央以新时代的视角回顾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革命历史,讲述新中国从延安走来的故事,阐释延安精神,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我们提供的重要学习材料。这部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三集,却完整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初心使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根本宗旨、思想路线。
“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从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落户“陕北”,到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一直到1948年3月23日在吴堡县东渡黄河。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毛泽东曾如此评价:“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这是对陕北革命根据地历史作用和地位的高度概括。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在这片经历了硝烟烽火的土地上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孕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艰难岁月,经受了能否落脚陕北以及抗日战争、国共合作、局部执政、转战陕北、贫穷落后自然条件等严峻考验,渡过一道道难关,冲破一道道险隘,化解了一个个矛盾,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彰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科学理念,摈弃“教条式的”“臭的”“死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创造性的”“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成功解决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两大根本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片中一首首诞生在炮火中的红色歌曲,叩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部纪录片每帧画面的呈现一如时空隧道,把观众拉回到那段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色岁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就是—共产党人始终把握历史主动,坚持以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守真理、坚定理想、坚持独立自主,把革命胜利的立足点始终放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
这就是—共产党人以“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概,不怕牺牲、不负人民的必胜信念,把最严峻的形势看作“黎明前的黑暗”,将最强大的敌人视为“纸老虎”,顽强拼搏,征服了一切敌人和困难。
这就是—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立足于“永久奋斗”,大力倡导谦虚谨慎和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团结进取的主心骨。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片中,86位延安时期亲历者口述历史的影像资料,将那段充满革命热情的峥嵘岁月生动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确立,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共产党人的承诺,也见证着共产党人步步走来的辉煌。是延安时代中国共产党成功和发展的“真经”,是中国共产党人一步步走向全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前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通过观看,使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曾经历过的那些峥嵘岁月、艰难险阻;感受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忠诚。使我更加深入了解我们共产党的延安精神实质内涵,更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觉悟,提高自己为民服务的能力,以饱满热情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编辑:李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