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如果有人问我,我家的家风是什么,我还真的有点难以回答,因为我从来没有考虑这么深层次的问题。但我却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好的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最雄厚的资产。
我是农民家庭出身,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都是大字不识一个。到了我这一辈,才赶上好的时代,才有机会走进学堂,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生活。因此,我的先辈估计很难像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或文学大家那样提出家风家训并勒石刻匾什么的。如果非要上升到家风这个层面,我想,“勤俭”就是我的祖辈留给我最深刻的美德。
勤俭持家,培家风之“根”。奶奶年轻时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在她的记忆里,那个食物匮乏的少年时代,只有在过年的的时候才能吃上一口肉。因此,平常听到奶奶说得最多的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惜钱有钱用。”就算是随着时代变迁家里经济条件逐渐变好,在可以随意换自己的衣装的情况下,在母亲心里,一件衣服最少也要穿“九年”。常听父亲讲,他在儿时家里年龄大的哥哥姐姐换下来的衣服就是他唯一的“亲密伙伴”;已经洗得掉了颜色,袖口都磨烂了的衣服,奶奶也会挑捡出来,在她灵巧双手的劳作下,利用其他的旧衣料翻新成了另一副样子,继续它的“使命”。 就是偶尔做一件新衣服,父亲也就是出门去赶集或者有其他重大的事情需要见得人多时才有幸穿一下,回家后就会脱下,洗好收纳起来。曾经,年少的我不理解奶奶,总觉得奶奶过于小气。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就问了奶奶,“奶奶,不就一件衣服嘛,你咋那么小气?”“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才算穷。在家穿新的,走哪儿就没有新衣服穿。况且万一哪家有事,拿出来也是干净的。你不能等走人情时才后悔没有算计到吧。”奶奶说。事实证明奶奶的话是对的。父亲说,后来无论谁通知红白喜事需要去行礼,奶奶都有拿得出去的衣服。在奶奶的影响下,父亲一直也十分节约,常忆起以前父亲在田间劳作吃干粮时,偶尔饭粒掉在地上,他也会捡起吹吹饭粒上的灰土,然后顺手送进嘴里。直到后来我独自在外生活,大手大脚成为月光族的时候,我才明白奶奶这些话的意思,才慢慢理解奶奶勤俭持家、节衣缩食只为家里人能明白“劳动创造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编辑:张慧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