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别的学习会 ——靖边县纪委监委扶贫故事报告会纪实

来源: 靖边纪委      作者:王惠婷     发布时间:2019-02-18    浏览次数:

使用Ctrl M可保存网页为图片

靖边.jpg

“今年,马季沟村争取项目资金2000万元,打机井12眼,架设高压线路5公里、低压12公里,10公里油路已修通,平整土地1000亩,建成山地标准化苹果基地600亩,引进胡萝卜试验种植280亩、南瓜100亩。村集体总社建成200千瓦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年收入15万元。市级乡村振兴标杆村建设900万元项目正在实施中。村组集体收入达175万元,比去年增加了104万元,全村人均分红1400元,比去年增加了2.5倍……”

1月22日,靖边县纪委监委机关举行“我的扶贫故事”报告会,以讲述、视频、现场访谈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挂职扶贫干部的感人事迹,报告人的那些也许并不华丽的语言,令全场纪检干部深深地融入其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主讲人是曾挂职黄蒿界镇马季沟村第一书记,现在的纪委监委委员张宏。他讲述了一个他和马季沟改革的故事。

马季沟村位于榆林市靖边县黄蒿界镇,距离县城37公里,全村辖7个村小组,308户1251人,总土地面积36平方公里,有耕地1.05万亩、林地3.92万亩。自1982年靖边县全部包产到户开始,多年来,马季沟村一直以传统家庭种养业为主。

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解决了马季沟村民的温饱问题。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承包生产经营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之集体管理服务的弱化,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种地牢牢拴住了所有人,可收入却非常有限,增产不增收,种地没有打工强成了农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很多村民为了致富开始外出打工,这就造成了村里大量耕地被闲置或荒废,农村‘空壳’现象愈发严重。”张宏说。

2013年,有人瞅准了马季沟村白家沟村民小组的249亩水地,计划搞规模化种植,但这些土地全部都在村民手里,村民意见不统一,土地流转过程中问题多多。眼看着大好的机会泡汤,当地有个叫白生富的村民主动将自己200亩林地、荒地交回村小组集体管理,在他的带动下,2014年6月白家沟村小组终于率先完成了243.9亩的土地开发。

2014年11月12日,白家沟村民第一次拿到了集体产权改革制度的分红,人均255元,到2015年、2016年,白家沟村小组村民从集体收益中人均分红2898元和2865元。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也可以说是马季沟村土地改革的一个里程碑。

由于没有完善的科学管理模式,几个村小组在探索和实践集体统一经营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问题和矛盾,但同时,马季沟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影响的范围却越来越大。由于担心没有政策支持,2017年1月,黄蒿界镇向县委反应了马季沟土地改革的情况,当时靖边县委便指派张宏对马季沟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最艰难的是白家沟村小组4户村民不领分红的事情。他们在村小组集体向外承包的130亩地上种玉米,种黄豆,阻碍改革。我们先后3次动用了派出所,做了80多次的工作,直到前不久,才做通了最后一户人的工作。”张宏回忆说。

经过张宏的走访调查,随后写成《关于马季沟村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上报县委后,靖边县委书记刘维平对马季沟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了重要批示。紧接着,2017年4月4日榆林市农业局便将马季沟村确定为全市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

“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终于可以放心大胆的干了。”张宏说。随后,马季沟村召开全体党员和群众大会,通过了马季沟村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决议,初步确定了股东身份,决定了股东名额,选举产生了股东代表,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股份集体经济实体的“马季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如今,马季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总)下设马季沟、杨家沟、冯家沟、打雁峁、鲁家湾、白家沟、阳洼窑7个分社,每一个分社都设有理事会和监事会。由于7个分社的现有耕地、林地资源不一样,选择采取独立运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营方式。而在股权设置原则上因地制宜设立了“人口股”和“土地股”,人口股按现有户口本登记的人口为准,土地股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亩数折算,资金股则暂时只考虑扶贫户的扶贫资金。经初步确定,土地股成员165户740人。

“合作社”的成立,意味着把量化给农民的股权交由村小组股份经济合作分社自主管理,分社将收回的土地等资源再反承包给大公司和农户生产经营,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播种、统一耕作、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把原先零碎的土地发展成为适度的规模经营。

“因此,村里好多闲置、荒废的土地就被合理利用了,有些不合适种植的土地我们则将其退耕成林地,这样下来,村里的环境也变好了,经济收入也上去了。”张宏高兴的说。

贫困户鲁加业说:“过去,我种玉米喂羊,羊粪又上玉米地了,过来过个挛蛋蛋,没甚收入。现在,地向外承包了,二月初一,我坐在炕上,承包家先付钱再种地,我们每人每年能分红2000多块,这个好”。

“为了制定《马季沟村2018-2022年乡村振兴实施规划》,我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走遍了全村的山山洼洼,召开座谈会、讨论会,七易其稿。《规划》共107页,每看一次,就得3天时间。一年多来,我们先后召开村支两委会、党员群众代表会、村小组会等260多次,化解各类矛盾80多起。有时一天开过4次会。”张宏说。

“虽然过程有点艰辛,但是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如今,农民可以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会种地的只种地,会养殖的只养殖,能外出打工的也不受影响。自马季沟的合作社运行以来,已为精准扶贫户带来人均分红2490元,预计三至五年之内,人均分红能达到3015元。”张宏自豪的说。

马季沟村“增人增分红、减人减分红”全国首创的做法受到国家农业部的关注,吸引了北京、河北、内蒙、四川、陕西等市县区150多批2000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2018年10月1日,北京市农研中心课题组在《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集体经济思想》的文章中,肯定了马季沟村的做法。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好脱贫帮扶的各项工作;作为一名帮扶干部,他访贫问苦、平易近人、真心为民,值得我们学习。”一名听完报告会的纪检干部感慨道。

“张宏委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示了共产党员不俗的精神风范,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纪检干部学习和反思,在自己的岗位上展现出新时代纪检干部应有的担当与作为。” 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薛国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