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勤“扎笼” 狠“拍蝇” 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

来源: 新华网陕西频道      作者:赵益峰 贺敬     发布时间:2015-04-29    浏览次数:

使用Ctrl M可保存网页为图片

村级腐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侵蚀党群干群关系,群众反映最为强烈。去年以来,榆林市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注重村级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和严查村级腐败问题“双轮驱动”,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使反腐更接“地气”,真正让群众享受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

公开 打通村务公开“最后一公里”

村务公开问题,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影响和谐稳定的“死结”。为了破解这一“死结”,榆林市创新推行了村务公开报制度,彻底打通了村务公开“最后一公里”,给村级权力运行套上了“紧箍咒”,让群众的知情权得到最大体现。

《村务公开报》聚焦群众密切关注的村级事务,重点对集体资产资源及工程建设招投标、集体土地征占补偿及分配、财政惠农及社会捐助资金使用等进行公开,免费给群众传阅。

各县区还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了信息采编、签收备案、监督检查等多项保障机制,确保村务公开报制度取得实效,不流于形式。

目前,全市176个乡镇全部推行了村务公开报制度,共编发《村务公开报》465期,累计公开村级事项17656件,真正使群众对村务看得明、了解透、理得清。

监督 管好基层每一分公共资金

审计是管好公共资金、用好公共资金的利器。为了进一步强化对村级干部监督,确保公共资金在农村的运行安全,榆林市部署开展了村级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此项审计由农经部门牵头负责,纪检监察机关督促检查,重点对集体“三资”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等进行审计。

为避免“审而不严、审而不用”,各县区不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及时公布审计结果,严肃审计责任追究,有力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去年以来,全市对5035名村级干部实施了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纠正违规金额3720万元,党政纪处分8人,移送司法机关4人。

制约 规范村级干部用权行为

针对部分村级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大事小事自已说了算等问题,榆林市全面推行了村级干部述职述廉制度,严格规范村级干部用权行为。

述职述廉的对象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每半年进行一次。述职主要围绕“作为”报告情况,述廉主要围绕是否“乱作为”报告情况。

同时,组织乡镇党代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等对述职述廉对象进行民主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

去年以来,全市2651名村级干部向乡镇纪委进行了述职述廉。通过这种上级监督、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效结合的方式,进一步筑牢了廉政风险“防控墙”,从源头上减少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惩治 严查侵害群众利益腐败问题

米脂县石沟镇鸳鸯山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忠成、马成义,原村委会主任马润芝利用职务之便,套取国家征收土地补偿款,贪污公款,数额巨大。伸手必被捉。张忠成等3人被开除党籍,涉嫌犯罪的问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对群众而言,身边的“蚊蝇”叮咬,相比“虎害”更有闹心之堵、切肤之痛。而拍“苍蝇”带来的“反腐红利”,则最为直接、实在。

榆林市坚持紧盯要害,狠拍“苍蝇”,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吃拿卡要、与民争利、欺压百姓等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侵害群众利益的村级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维护了群众利益。

今年以来,全市查处村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270件,党纪处分302人,移送司法机关9人,收缴违纪资金35.65万元,一批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官巨腐问题得到严厉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