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纪委:出重拳 零容忍 抓源头紧盯“小官巨腐” 发力“拍蝇灭蚊”

来源: 市纪委      作者:杨晓慧 李泓江 王红霞     发布时间:2015-09-23    浏览次数:

使用Ctrl M可保存网页为图片

“有群众说,‘老虎’看不见摸不着,但‘苍蝇’天天扑面,为此,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凯盈掷地有声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要切实解决好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而乡村两级是与老百姓联系最密切、服务最直接、利益最关切的基层组织。

今年以来,市纪委加大查处力度,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1—8月份,全市共立案1391件,同比增长82.5%,党政纪处分1413人,同比增长82.8%,移送司法机关44人,同比增长100%。

追本溯源——对问题线索“大起底”

问题线索是审查工作的重要基础,而信访是问题线索的重要来源。为此,我市各县区于2013年开辟了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充分运用信访举报,拓宽问题线索来源。

“去年4月我们成立了信访接待调处中心,最忙的时候一天接收了20多份举报材料。”子洲县马蹄沟镇书记马文忠介绍说。许多案子都反映村领导个人与集体、村财务不公开、惠农政策不到位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问题,为此,他们都仔细记录,认真核实,仅今年上半年查处2起案件,给予当事人党政纪处分。

为了加强对问题线索的管理,市纪委还充分应用明察暗访、巡视巡查、经济责任审计、财政监督检查、网络媒体监督等多种方式,深挖细查问题线索。今年1—8月,共排查问题线索1841件,初核1825件,组织处理7人。

同时,还规定乡镇纪委和县直派驻纪检机构要严格按照拟立案、初核、谈话函询、暂存和了结五种方式对问题线索予以办理,并上报纪委备案。县级纪委对问题线索实行统一管理,做到底数清楚、动态清理、梳理清晰。并通过全面排查、集体研判、挂号交办、跟踪督办,办结销号、复核抽查等措施,加强处置监管,防止线索隐匿、瞒案不报、压案不查,不断提高初核率、立案率和结案率。

资源整合——打好案件审查“协作战”

“由于案情复杂、办案人员有限,我们向县纪委申请了协作办案,当天就获得批复,并增派了人手,仅一周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初步审核,大大提高了案件审理的效率!”说起提级、协作办案的好处,绥德县义合镇党委书记刘振亚深有感触。

今年以来,针对大案小查、人力不足、说情干扰等问题,我市实行了乡镇纪委、县直派驻纪检机构交叉、联合、提级、异地等方式查案。于今年7月完成了协作区设置和调整优化,实现协作区乡镇全覆盖。目前,全市共分为53个协作区,每个协作区的组织领导责任由一名县级纪委班子成员承担,协调指导协作区工作的具体部门,促进协作区协作有序、运行高效。

为了提高办案人员能力,市纪委还积极推行县乡纪检干部“上挂下派”制度。县级纪委每年下派本机关干部到乡镇纪委从事查案工作,每个协作区1人,不少于3个月,通过传帮带提高乡镇纪委查案水平。每个协作区每年选派1名乡镇纪检干部到县级纪委跟案学习,在实践训练中提高查案能力和水平,实践不少于3个月。截至目前,全市共“上挂”40人,“下派”44人。

群众监督——为干部带上思想“紧箍咒”

“党风廉政义务监督员的工作,使全镇干部作风建设收到了实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刘振亚笑着说。据了解,去年,该镇率先组建了党风廉政义务监督员队伍,对党委政府及全体干部、村干部的作风进行监督,对党委政府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于每月定期召开例会。

为深入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强化社会监督与群众监督,各级纪委聘请党风政风义务监督员,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和职工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监督作用。“通过群众监督检查、反映社情民意等方式,为基层党员干部带上思想‘紧箍咒’,促进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市纪委副书记冯艳频告诉记者,党风政风义务监督员制度将纪检组织体系延伸至村、社区,形成严密的监督网络,遏制腐败增量滋生空间,是纪检监察机关编制外的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