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网络问政新举措 惠民便民“直通车”

来源: 陕西日报      作者:张锦国 高坤 魏兰     发布时间:2017-09-22    浏览次数:

使用Ctrl M可保存网页为图片

编者按:

今年以来,榆林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省党代会精神与榆林发展的结合点,启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找准制约榆林发展的思想根源;开展十大战略问题研究,提出贯彻“五新”战略任务的“榆林方案”。日前,《陕西日报》专版报道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改进作风、戮力前行的干事创业新风貌,其中对全市“百姓问政”工作的报道,充分展示了问政工作开展以来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服务群众的推动作用,现登载如下。

“榆阳中路北空闲土地具体有啥规划”“建议工人文化宫建设微信公众号”“投诉榆林学院外一家理发店涉嫌诈骗”“榆阳区棚改款何时能到户”,近年来,随着媒介平台的快速变革和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百姓问政”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7月17日,榆林市政府部门主动搭建互动平台,启动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后,一时间广大群众纷纷通过互动平台踊跃发问、献言献计。

“开展‘百姓问政’是网络时代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绿色通道’,也是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直通车’。路线政策对不对,发展方向偏不偏,群众最有发言权。”榆林市纪委工作人员介绍说,市纪委建设“百姓问政”平台,就是要让群众的问题、投诉和意见建议都快速便捷地汇集到这个平台上,便于有关部门集中快速解决,解决完了公开回应,让老百姓打分评价。如此一来,渠道畅通了,问题解决了,群众的获得感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走进榆林市网络问政编辑室,“抓好‘问’的环节,做好‘答’的工作”12个大字赫然入目。6名工作人员正聚精会神埋头一一回复网民问题。

笔者现场看到,针对网民来帖,问政编辑室按照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处理。对有效问政信息在2个小时内处理完毕,并转交相关答政单位;对非问政类事项、重复类和无有效信息类事项不公开发布,在后台处理,以问政编辑室名义回复;涉及到未入驻单位答复的信息,编辑室以函件的形式寄给相关单位,收到回函后以问政编辑室名义回复。

此外,问政编辑室每天一早都对前一天的问政情况进行统计,并向市问政办汇报;每周推出一份动态,对本周问政工作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提炼出网民提出的好的意见建议以及提出的突出问题,向市问政办汇报,作为市上执政参考。

网络问政实行两个月以来,互动平台里咨询类、建议类、求助类问题纷至沓来。据统计,从网络问政启动以来至9月13日24时,共收到网民发帖4542条,总浏览量290000次,编辑室共查看处理信息4542条,答政部门已回复2379条。这些发帖中,不乏对榆林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比较好的意见建议,这些意见建议集中在城市建设、交通出行、环境保护、政务服务等方面,如《关于榆林古城参照平遥古城规划建设的建议》《关于公共厕所排风设备的建议》《关于逐步替代蒿属类植物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建议》等。

网络问政编辑室工作人员直言,在问政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也会有不少善意的批评,人们会指出他们工作的缺点和失误,也会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对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反映、善意的提醒、正义的监督,我们抱着兼听则明、谨慎自省的态度,认真对待,虚心接受,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百姓问政”核心在“问”,关键在“改”。榆林市网络问政开展以来,榆林市纪委监察局指定党风政风监督室专门对答政单位答政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对重视不够、组织不力、办理不及时、解决不到位的严肃问责。设立答政排行榜,每月选出“最好”和“最差”的答政单位进行通报,并作为年终行风评议的重要内容。对不履职、不作为等情节严重的,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在网络问政平台提问后得到相应回复的市民高虎说,过去遇到不懂或者需要咨询的问题去相关单位了解往往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有了网络问政平台,相当于给群众架起了金桥,足不出户,就能反映问题、倾诉心声,而且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榆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凯盈强调,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问政平台是联系群众的桥梁、落实工作的推手、化解矛盾的法宝,全市上下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各级各部门、广大领导干部才能找到作风上的不足、工作中的短板,思之改之补之,赢得群众的信任,使民意最终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展现出来,把问政优势转化为执政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