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我有幸去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参观学习,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上个世纪70年代,风卷黄沙万里天,治沙姑娘挺近荒漠写下不朽传奇。当时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青年听从党的召唤,在风沙肆虐的补浪河大水湾黑风口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治沙姑娘们白天去植树造林,晚上点着煤油灯在上政治夜校,住的是自己搭的“柳笆庵子”,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她们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坚持自力更生,持之以恒,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在毛乌素沙漠播下片片新绿。从那以后,塞上儿女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跟着一代学,终于将昔日的荒漠变成了粮食自给的沙海绿洲。
“在这片荒漠上,治沙姑娘们每天与风沙作斗争,与饥饿作斗争。在她们看来,不论植树造林吃了多少苦,只要姐妹们在一起,心就是热的。晚上,第一代卫生员贺沙莲同志为姑娘们开办政治夜校,姑娘们非常投入。”在治沙连展览馆一处展台前,讲解员正在向参加红色教育的游客们讲述那段用青春和血汗铸就绿色丰碑的珍贵岁月。展台前,我们观看了治沙小视频,“等我老了,把我的孩子们也送来治沙!”这话语铿锵有力,誓把黄沙变绿洲,敢叫天地换新颜。
四十多年过去了,女子民兵治沙连先后换了14任连长,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换茬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军地共建本色没有改变,治沙造林事业一路传承,树起了一座塞北大漠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丰碑。截止目前,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6眼,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400亩,和当地群众一道在荒滩大漠上建起一片片沙海绿洲,已成为榆林生态建设的一张响亮的名片,是军地共建的一个典范。
如今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驻扎在一片林海中,春季里松树郁郁葱葱,整个场地布局合理,仿佛走进了江南胜地。讲解员还告诉我们,每年7、8月份来到补浪河,会看到五彩斑斓的花海一片,是沙漠里最美丽的风景线。
学习“治沙精神”,学什么?学习她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的精神;学习她们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格。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女干部,我将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工作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找准定位,发掘潜能,争做纪检监察战线的巾帼标兵。